杨浦滨江建设时,这只狗来工地几十趟,设计师

时间:2020-03-28 来源:未知 点击: 999

“这只狗在我们建筑界很有名,叫路易康康,跟我经常去工地,杨浦滨江的工地去了几十趟。

但是它很可怜,在杨浦滨江开放的那天晚上,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宠物打了一个斜杠,宠物不能再进去了。

我跟保安商量,这是一只特别的狗,它是一只工地狗,在杨浦滨江建设过程当中,它来了几十趟,能否也让它看看美丽的滨江。

”为这只叫“路易康康”的工地狗“求情”的建筑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章明。

29日下午,第五届“邬达克建筑文化遗产月”闭幕式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在“向史而新——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主题论坛上,章明向上海市民作了一场关于从杨浦滨江的改造看历史遗产的传承和迭代的精彩演讲。

11月2日**总书记考察的杨浦滨江项目,包括杨树浦水厂栈桥、示范段、雨水花园、人人屋、绿之丘等,是章明团队历经四年多时间精心设计打磨而成的。

章明不仅关心滨江的“还江与民”,也很关心宠物们的“福利”,工地狗“路易康康”最终没有得到观赏滨江美景的机会。

“以人为本固然重要,人与自然的协调也很重要,有没有可能某一天滨江也对这些小宠物们开放,当然这有赖于市民素质的提升,也有赖于滨江配套设施的完善。

”在打磨改造杨浦滨江项目的过程里,还有哪些精彩细节和故事?为什么不种名贵植物,而是种芦苇、菖蒲“杨浦滨江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就是还江与民、通畅可达,打通腹地和滨江的联动和联系。

” 章明从大杨浦历史开始回顾。

150年前,杨浦曾经是上海整个城市的能源供应基地,也是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地。

这里有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煤气厂、制造厂、机器纺织厂,还有最早的自来水厂,还有船坞修船厂、造纸厂等。

曾经杨树浦路是两片城市肌理的分割带,以南是工厂企业,以北是工人的居住区。

当时杨浦区的平凉路,号称是“小南京路”,因为这里住着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有大量的生活配套设施。

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工厂高墙林立,所以老百姓是“临江不见江”。

那时候,老百姓看黄浦江要怎么看呢?就是坐渡轮、坐渡船。

黄浦江有17条轮渡线、34个轮渡站,老百姓可以坐轮渡、摆渡船看滨江。

但是老百姓真正忘却了自己身边有这么好、这么丰沛的滨水资源。

“当时我们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工业传承为核心,打造生活化、生态性和智慧型的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所以它也是一个露天的大博物馆,这是我们当时的定位。

”章明说。

他放出一张设计图。

“这是我们2016年初设计的效果图,我没有动过。

大家可以看到,跟目前实现的状态、吻合度还是非常高的。

”章明说,当时政府要求我们骑行道、跑步道和慢行道“三道贯通”,而我们给自己加码,提出“三带和弦”。

第一带就是工业遗存博览带,第二带是三道交织的活力带,第三带也是最重要的叫原生景观体验带。

章明说,大家到杨浦滨江可以看到,整个植物的配置状态跟其他区不一样,我们种了很多的狼尾草、芦苇、菖蒲等非常朴素的观草植物。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城市不差钱,可以种得姹紫嫣红,为什么要种这些植物?但是我说这是杨浦的特点,我们到杨浦的工业厂房里去看,可以看到有很多原生的景观植物,充满生机,这恰恰跟杨浦的工业氛围相吻合,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原生态的景观体验带。

原先要拆的闸门、拴船桩为何没拆“第一次进入杨浦滨江的时候,看到大量的防汛墙、大量的围栏,还有渔货市场的闸门。

” 章明回忆。

当时550米的示范段设计已经完成了,开始现场施工,“我们后进场开始抢救式的挖掘和保留,这时拆除的船已经到了江边,像这些闸门、拴船桩原来都是要被拆除的。

通过我们的提议,政府、滨江公司很支持,拆除的船也开走了,把这些有着场地精神的特征物保留下来了。

”彼时,城市公共花园或居民小区中常见的滨水景观模式正在杨浦滨江复制。

设计师团队提出,要与这种所谓的喜闻乐见的滨水景观模式告别。

当时领导也有顾虑,说老百姓已经习惯这样的模式。

“这样的景观模式并不是不好,但用在杨浦滨江不合适,因为它跟杨浦滨江的特质是不吻合的。

”章明认为,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就是最重要的出发点。

基于这个场所精神,设计团队提出,既“锚固”于场地的物质留存,但又不仅仅是这些物质留存,而是“游离”于场地的诗意呈现。

城市是一个历史的流程,讲求“叠合的原真”。

“这个建筑在1930年代建成,可能在1950年代受到了一定影响,在198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介入,在当下又有一些改变。

如果有一些高品质的介入和痕迹,我们认为可以把它保留下来。

只要它的品质是足够好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叠合的原真’的概念。

”章明说,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剥离出时间的剖断面。

所以当时的目标是打造有时间厚度的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

“为什么说抢救式挖掘呢?我们去的时候,与施工同时展开,场地上几乎每一个特征的留存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施工的时间的压力。

有时,几乎在拆除前一刻,被抢救式的把它保留下来的。

” 章明表示。

市民为何觉得杨浦滨江视野开阔?杨浦滨江有一定的腹地,大家到了杨浦滨江会觉得视野非常开阔。

为什么会觉得开阔?这里也有很多关窍。

章明说,黄浦江防汛墙的高度是7米,而一般城市道路的高度是三米五到四米、五米。

这样一来就有两米五以上的高差,洪水来的时候,黄浦江就是一条悬江,是比城市的地平线要高的,这样,防汛墙就会挡住所有的视线。

杨浦滨江为什么视野开阔?章明表示,原因就在防汛墙。

“我们把防汛墙大量的后退,后退之后做了埋地式防汛墙,也许你走的跑步道下面就是防汛墙,你是跑在防汛墙的顶标高地上的。

高装码头的栏杆有个小机心,你注意到了吗杨浦滨江有大量的高装码头,这是工业遗存。

原来这里都是企业,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高装码头,高装码头下面就是滚滚的黄浦江水。

“原来是个低的高装码头,设计师准备把这个高装码头填平,我们去了以后,就将计就计,把低的高装码头进行覆土和种植,还做了一个钢木栈桥。

这片本来这里要填平的地方,结果成了一个高装码头上的绿植。

”章明说,底下是黄浦江水,我们把绿化率先种在了高装码头上,形成了非常好的空间层次,也形成了非常好的过渡空间和休憩空间。

杨浦滨江在东边,从它西望是陆家嘴,所以杨浦滨江到了傍晚的时候,景致非常优美。

“原来选的栏杆是一般城市公共花园里面的栏杆,我们自己设计了栏杆和水管灯。

”章明说,当时的区委书记建议,在水管灯下面编一个编号,这有个好处,大家以后约会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对方,我在几号灯杆等你。

两个企业之间的高装码头之间有一条缝,原来我们要把这个缝堵住,因为这代表了两家企业的领地,我们就在当中架了一个钢桥,恰恰是这个钢桥创造了高装码头上一个非常好的空间节点和空间城市,可以让老百姓更好的看水、听水、闻水,这个水打到岸边是有味道的,是有声音的。

此外,高装码头都保留了粗砺混凝土的地坪,而不是花岗岩式,这有一种历史感。

雨水花园的野趣不多见说起“雨水花园”,章明也有一段故事。

最初的雨水花园要种两百多种植物。

做景观的设计师说,这有行业规定,要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我跟他讲,有没有可能把植物的多样性放在更大的领域考虑。

”后来,章明的设计师团队重新施工,形成了一个有着野趣的雨水花园。

这个雨水花园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了,他们利用海绵城市的原理,把这个水进行储蓄净化,多余的水通过底下暗藏的渗水槽进行回收。

雨水花园有个大草坡,下面有个大的储水罐。

到了夏天,储水罐的水可以返过来灌溉所有的绿化。

内环线以内,有这么一处有野趣的地方是不多见的。

章明说,他们用了很多的芦苇、水杉、菖蒲等水生植物来配套,植物相对来讲比较统一,有一定的野趣,而要满足植物多样性,他们就在一个角落种上几十种植物。

“这个是我们做的钢亭。

”章明说,我们不可能把古典园林当中的一个亭子移到杨浦滨江,因为那不像杨浦滨江的亭子。

我们做的这个钢廊和铁亭,更像是杨浦滨江这个场所的亭子。

钢亭中的椅子也颇为讲究。

“公园里的椅子一般来讲都不太舒服,椅子当中都有很多竖条,我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做竖条,他们说防止人躺在上面。

我觉得不需要,他要躺下来,一定有躺下来的理由。

我们要与人为善。

”章明说,他们做了长条的座椅,且这个角度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

大家如果去杨浦滨江坐椅子,后面虽然是钢板,但是坐下去会发现这个角度是很舒服的

水厂栈桥下的幸运喷泉你看到过吗杨浦滨江有个最大的断点,就是杨树浦水厂外面的断点。

水厂还在生产当中,这个断点如何打通是个大的难点。

章明说,当时做了很多的方案,比如从水厂上空穿越,但会影响正常生产。

第二个方案,用十个趸船连接,形成一个断连的打通点。

但是趸船会导致积瘀,经常要清瘀,清瘀以后趸船就要拉走,然后再拉回来。

老百姓还是走不通。

第三方案就是绕行,从杨树浦路绕行。

“我当时说,如果从杨树浦路绕行,你们对外就不要说我是杨浦滨江的总设计师了。

因为老百姓一定会骂我的。

要走几百米出去,到城市道路,再从船厂段回到杨浦滨江,这么能行?”后来,章明的团队等来了一个契机。

就是在杨树浦水厂外要做一个防撞桩。

“我们就抓住这个契机,利用这个防撞桩的顶部,做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

”他们先后和规土局、水务局沟通,再跟水厂沟通。

最后在防撞桩顶部给做了一个钢式栈桥,最后把这535米的栈桥彻底打通。

“反而是这个难点,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上栈桥段。

那天**书记就是从后面那个塔楼那里出来,从这边一路走上示范段。

”这个水厂栈桥独具特色,那个地方有个泄压阀,每天会有几次瀑布从管道里面下来。

“我曾经跟水厂商量,能不能定时定点,把它当成景点。

水厂说又不是由你说了算,压力到了就得泄,没有办法定时顶点。

我们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当一个幸运泉,不定时不定点,如果你去杨浦滨江看到了这个喷泉,你可以赶紧去买彩票

”章明说。

网红建筑“绿之丘”是对市民的宠溺“还江于民,改变了老百姓临江不见江的城市结构,同时也让工业文化遗产真正的融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章明说,很多市民告诉他,饭后来滨江散步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这句话我听完了以后,觉得特别暖心。

我们做的设计真正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最后他还介绍了网红建筑“绿之丘”。

安浦路上这个房子是原来烟草仓库的机修车间,本来要拆除掉的,这是1992年建的房子,没有身份,也没有太多历史价值。

建筑师动了脑筋做了一个方案:能不能把这个体量进行削减,把它变成一坐桥?既然是城市道路,从底下穿越,我们顶上架一座桥,把城市跟滨水之间连接起来,同时把它做成一个立体广场,把它升高到更高的视野和空间,可以让老百姓在这里看滨江。

如今这个立体广场已经成为网红建筑。

大家在大众点评、小红书上搜绿之丘,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网红照片。

北京建筑评论家看了绿之丘这个建筑后很感慨,他说,这样的建筑只有在上海这样经济发达、开明睿智的城市才能做得出来。

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对于市民的宠溺,因为有大量的公共空间提供给市民,可以自由在在顶上徘徊和行走。

链接:自2015年以来,每年12月,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都会举办 “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今年已是第五届。

依托二十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上海的欧洲建筑师邬达克留给上海数量众多、风格多元、种类与分布广泛的历史建筑,每年举办展览、讲座、论坛等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

五届文化月相继得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文化月提高了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每届文化月都有数千市民走进文化月的各项活动中,文化月已成为众多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爱好者期待的文化盛事。


参考资料